-
应用案例:蛋白稳定性分析用于新型疫苗开发
蛋白稳定性分析仪PSA-16(北京佰司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差示扫描荧光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fluorimetry,DSF)测定靶蛋白的热稳定性。将样品稀释至0.5mg/mL,并将20μL稀释后的样品装入石英玻璃管中。使用23至97°C的线性温度扫描,以1°C/min的加热速度实时动态测量靶蛋白在280nm紫外激发下的330nm和350nm的荧光强度(F)。根据F350nm/F330nm曲线的斜率计算热变性中点温度(thermal transition midpoint,Tm)。每个样品平行测量四次。
넶0 2024-09-12 -
应用案例: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肝-肾类器官串联共培养进行药物测试
多器官微流控串联芯片可模拟组织类器官培养的微环境,实现类器官之间的串联培养并减少物种间的差异,所以该技术成为一种前景广阔的临床前药物筛选的强大工具。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安全评价研究所(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联合德国TissUse GmbH公司的科学家一起合作,建立了一个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类器官模型,可以串联共同培养肝脏和肾脏达16天。同时,对单独用药环孢素A(CsA))或联合利福平给药,进行了为期14天的重复剂量的全身给药。比较两种不同剂量的CsA对不同靶器官的毒性特征,与连续14天使用csA治疗相比,从第6天开始联合利福平用药会降低CsA浓度并减轻毒性。肝脏和肾脏类器官在芯片上的串联共培养显示了其作为药物开发临床前阶段重复剂量多种药物毒性筛选的有效转化工具的潜力。
넶57 2024-08-16 -
应用案例:类器官代谢分析仪实时监测多个串联类器官
类器官代谢分析仪IMOLA-IVD是一种用于在线分析活细胞组织类器官的系统解决方案。它利用生物芯片BioChip-C直接监测活细胞组织类器官的代谢学参数和活细胞形态变化(生物阻抗)。样本无需标记,可以并行或串联,连续且实时进行数周监测。该系统的模块化结构设计,可通过灌流系统实现多器的官串联培养监测。
넶73 2024-05-19 -
应用案例:“眼见为实”HS-AFM实时成像粘连蛋白介导DNA环挤出的过程
日本 Kanazawa 大学 Prof. Ando教授团队研发,日本RIBM公司商业化的超高速视频级原子力显微镜HS-AFM,可以达到视频级成像,突破了传统原子力显微镜“扫描成像速慢”的限制,能够在液体环境下超快速动态成像,分辨率为纳米水平。样品无需特殊固定,不影响生物分子的活性,尤其适用于生物大分子互作动态观测。推出至今,全球已有150多位用户,发表 SCI 文章 300 余篇,包括Science, Nature, Cell 等顶级杂志。
超高速视频级原子力显微镜HS-AFM主要有两种型号,SS-NEX样品扫描(Sample-Scanning HS-AFM)以及PS-NEX探针扫描(Probe-Scanning HS-AFM)。넶31 2024-05-01 -
应用案例:PSA如何测量蛋白的变性和复性
多功能蛋白稳定性分析仪PSA-16基于内源差示扫描荧光技术(intrinsic fluorescence DSF),通过检测温度变化/变形剂浓度变化过程中蛋白内源紫外荧光的改变,获得蛋白质的热稳定性(Tm值)、化学稳定性(Cm值)等参数。通过温度循环实验,即等温循环实验或者增温循环实验,可以研究蛋白变性和复性。样品管进行封闭后,可保证蛋白溶液不会挥发,完成长达数十小时的持续检测。
넶78 2024-05-01 -
应用案例:PSA如何测量蛋白的长期稳定性
多功能蛋白稳定性分析仪PSA-16基于内源差示扫描荧光技术(intrinsic fluorescence DSF),通过检测温度变化/变形剂浓度变化过程中蛋白内源紫外荧光的改变,获得蛋白质的热稳定性(Tm值)、化学稳定性(Cm值)等参数。通过将蛋白维持在某个的温度下进行长时间荧光检测,进行加速稳定测试,即可了解蛋白的长期稳定性。样品管进行封闭后,可保证蛋白溶液不会挥发,完成长达数十小时的持续检测。
넶108 2024-05-01 -
应用案例:类器官代谢分析仪实时监测皮肤类器官
皮肤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在保护人体内部器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来创建人造表皮模型进行体外皮肤毒性试验。重建人表皮细胞模型(RhE),被用于在制药、化妆品和环境领域中评估皮肤接触外源性物质的毒性研究。我们通过灌流式细胞代谢分析仪-IMOLA,一个无创、基于传感器的平台,检测皮肤类器官的细胞层的跨膜电阻值(impedance,TEER,[Z])。
넶582 2024-04-03 -
应用案例:类器官代谢分析仪实时监测小肠类器官
微生理测量已被证明是用于监测活细胞能量代谢以及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有利工具,该技术之前主要用于监测二维的单分子细胞层。最近,我们的研究小组发现,基于微生理测量技术的类器官代谢分析仪也可以自动检测皮肤类器官的细胞产酸率(EAR,pH)和细胞层的跨膜电阻值(impedance,TEER,[Z]),该类器官是培养在3D打印的封闭的生物芯片之中来维持气液界面(ALI)。
넶359 2024-04-03 -
应用案例:iPSC分化的四器官串联共培养
微观生理学系统在推动全球药物开发模式转变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里,我们设计了一个四联器官芯片 (HUMIMIC Chip4, TissUse GmbH, Berlin, Germany),将微型化的人体肠道、肝脏、大脑和肾脏类器官相互串联在一起。四个类器官均由来自同一健康供体的诱导多能干细胞,预先分化形成,并整合到微生理系统中。四种类器官在不含组织特异性生长因子的共同培养基中成功共培养 14 天。
넶310 2023-09-15 -
应用案例:iPSC细胞系的培养和定向分化
德国TissUse GmbH公司的StemUse105 iPSC系是从一名白血病患者身上重编程的,其他三个品系都来自健康的捐献者。所有 StemUse 细胞系都将进一步分化成不同的细胞类型。之后,这些不同类型的细胞将在多器官串联芯片(TissUse GmbH)中共同培养,以研究器官模型之间的相互作用。StemUse101系来源的四个不同类器官—肠、肝、肾和神经元,在TissUse GmbH公司的四联器官芯片(HUMIMIC Chip4)中分化和共培养,并在去共同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维持长达14天。
넶375 2023-09-15 -
应用案例:内源差示扫描荧光技术分析蛋白质稳定性
内源差示扫描荧光技术(intrinsic fluorescence DSF),是通过检测温度变化/变形剂浓度变化过程中蛋白内源紫外荧光的改变,获得蛋白质的热稳定性(Tm值)、化学稳定性(Cm值)等参数。可应用于蛋白缓冲液条件筛选及优化、小分子与蛋白结合情况的定性测定、蛋白质修饰及改造后的稳定性测定、蛋白变/复性研究、不同批次间蛋白稳定性对比等多个方面。
넶434 2023-09-06 -
应用案例:神经球和肝脏在芯片上的串联共培养
目前用于药物开发的体外实验平台无法模拟人体器官的复杂性,而人类和实验室动物的系统差异巨大,因此现有的方案都不能准确预测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德国、葡萄牙和俄罗斯的研究团队通过德国TissUse GmbH公司的微流控多器官串联芯片培养(MOC)平台,测试毒物对多器官的作用,揭示了基于微流控的多器官串联共培养能够更好的模拟人体的生理学环境。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由于氧气和营养供应有限,类器官培养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去分化。然而微流控系统中通过持续灌注培养基,更好地控制环境条件,如清除分泌物和刺激因子,并且培养基以可控流速通过,以模拟血流产生的生物剪切应力,因此类器官培养物可以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넶145 2023-08-14 -
应用案例:多器官芯片用于结核病疫苗和候选药物的测试
德国TissUse公司获得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在HUMIMIC芯片上研究肺-肝-淋巴结串联共培养,用于开发结核病疫苗和测试药物。在体内,每个器官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同时通过血液中的细胞和因子,与其他器官保持相互通讯。将几种类器官串联在一个共同的培养基的循环中,通过分泌的因子进行通讯和交流。模拟多器官之间的交流,可以研究每个器官代谢的产物对其他器官产生的影响,以及环境因子对于多器官的系统性效应。
넶103 2023-08-14 -
应用案例:胰岛和肝脏在芯片上的串联共培养
人类系统性疾病的发生过程都是通过破坏两个或多个器官的自我平衡和相互交流。研究疾病和药疗就需要复杂的多器官平台作为体外生理模型的工具,以确定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方法。胰腺和肝脏是参与维持葡萄糖稳态的两个关键器官,为了模拟T2DM,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科学家利用TissUse GmbH公司的多器官芯片(MOC)平台,建立一个双器官串联芯片(2-OC)串联模型,实现胰腺和肝脏类器官的串联共培养,在体外模拟了胰腺和肝脏之间的交流通讯。
넶502 2023-08-14 -
应用案例:芯片培养的重构人类表皮皮肤类器官
物质暴露后渗透到我们体内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皮肤。我们的目标是为下一代含neopapille (NP)( 毛乳头等效物)的人类皮肤芯片模型的培养条件,并使用敏化剂肉桂醛建立概念验证测试。重建的人类皮肤由成纤维细胞填充的含有新表皮球(RhS-NP)的分层和分化的表皮组成,暴露在空气中,在动态流动下培养10天。研究了三个独立实验的重复性,每个实验都有多达21次的实验内重复。观察到表皮向neopapille球形内陷到水凝胶中。对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葡萄糖水平的每日测量表明,在所有三个独立实验中以及在一个实验中的重复中,在整个培养期间都有较高的活力和稳定的代谢活性。外用肉桂醛暴露于RhS-NP导致剂量依赖的细胞毒性(增加LDH释放)和接触致敏剂特异性IL-18、促炎IL-1β、炎症IL-23和IFN-γ以及抗炎IL-10和IL-12p70的细胞因子分泌升高。这项研究证明了下一代复杂皮肤模型用于研究皮肤免疫毒性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넶754 2023-08-14